温暖的回响 | 高西沟:“山沟沟里出奇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5:16:00

4月,春和景明,惠风和畅。
清晨的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梯田如链,缠绕山梁。坝堰锁住沟壑的褶皱,阳光洒在层层叠叠的绿阶上,不远处的光伏板在坡地上泛着蓝光,宛如一片静谧的湖泊。
这里,是黄土高原上的绿色奇迹。
“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荒,十年九歉收。”60多年前,面对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发展困局,高西沟人选择用汗水与铁锹“破局”。
山上栽树披绿衣、山坡梯田缠腰带、峁边植树种牧草、陡坡立坬种柠条……几代高西沟人接力治山治水,用绿色发展写下了最硬气的答案。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高西沟村考察调研。3年多来,高西沟村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奏响了一曲山青、业兴、民富的跃动乐章。

俯瞰高西沟村,层层叠叠的梯田蜿蜒于山间,满眼尽是青翠(资料照片)。通讯员 陈明摄
01
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绿色接力”
“山连山来沟套沟,挡不住蓝天红日头……高西沟如今换了天。”高西沟村龙头山,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正放声高歌。歌声随风飘扬,翻过片片油松林,越过层层梯田……
老人叫姜良彪,今年64岁,是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
“高西沟的今天,是一代代村民靠双手实打实干出来的。”回想村里水土治理的成效,姜良彪特别自豪。
站在龙头山山顶,放眼望去,满眼青翠。然而,60多年前,高西沟村却是另一番模样——
“雨涝流泥浆,冲成万条沟。肥土顺水流,籽苗连根丢。”一首信天游唱出了这里曾经的写照,高西沟似乎走不出贫穷的困局。
“以前啊,我们这儿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家家户户光景都不好。”谈及曾经,姜良彪毫不讳言。
人穷志不穷,高西沟人誓要扭转乾坤。
从1958年起,一场保水保土战役在陕北黄土高原褶皱间的小村庄打响。
改造自然,谈何容易!
“那时候村里条件不好,打坑、扛水、背树苗都要靠人力。为了护坡护洼,我们就在崖畔种柠条,地势太陡,大家就用麻绳绑腰,吊威亚式地一点一点把柠条籽撒到坡上。”81岁的村民常锦栋说,因为擅长爬陡坡,大家都叫他“爬山虎”。
自那时起,“领头雁”“铁肩膀”“铁嗓子”“赛兔子”……一个个“能人”在高西沟的绿色版图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代接着一代干。截至目前,高西沟累计治理山峁40座、沟岔21条,建成淤地坝126座、水库2座、高产农田777亩、林地3300亩。
绿色发展路上,高西沟人步履坚定。
沿着高西沟村郭家梁一路上山,高西沟村村委会主任高治前和护林员高利东开始日常巡林。
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满是树坑的土地,高治前介绍:“这几亩地有300多个树坑,是我们前几天用挖掘机挖好的,现在就差树苗了。姜书记准备给我们引进一批樱花树苗。来年春天你们再来看看,肯定美得很!”
转身眺望,“梯田层层盘山头,高山松柏连成片,水库碧澈映青山”的景象尽收眼底。如今的高西沟,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高治前指着对面山头成片的白皮松说:“小时候每年清明前后,大人们扛着铁锨、树苗上山种树。我们一放学就结伴上山,有的给家人带干粮,有的两人提一桶水,有的拿铁锨帮忙刨树坑……”
在高治前的记忆里,父亲高锦全总是满头大汗地挥舞着手中铁锨,乐此不疲。“那时候只知道要种树,现在看到满山的青绿,才知道其中的意义。生态好了,村子也富了,咱高西沟人这么多年的努力都值得!”高治前感慨。
天色渐晚,高西沟村沟底的龙头山水库,在夕阳映照下泛起一圈红晕。姜良彪自豪地说:“百灵子过河沉不了底,滚滚黄河里没有咱高西沟的泥!”
02
文旅融合激活山乡发展新动能
4月15日,在高西沟村龙头山山顶,3名工人正在加紧修葺木栈道,远处山涧传来的鸟鸣声与电钻声交织成奇妙的旋律。200米长的栈道沿着山体延展,将红旗广场与龙头山山顶连接起来,建成后可供游客徒步攀登至山顶观景。
“这个木栈道专为游客打造,将在‘五一’假期正式对外开放。今年村里还打造了庙梁山观景台,后期计划建设玻璃栈道,增加高西沟的游玩项目。”高治前告诉记者。
如今的高西沟村不仅是生态治理的典范,还以文旅融合为引擎,将黄土风情转化为发展动能。
高西沟村18处特色景点串珠成链:国家级水情教育基地展示水土治理智慧,盘山梯田观光点勾勒黄土高原的壮美线条,“高西沟记忆”民俗展馆重现陕北农耕文化……
住窑洞、吃农家饭、参与研学,沉浸式体验黄土风情,成为游客在高西沟村游玩打卡的必选“套餐”。
“陕北有个高西沟,山沟沟里出奇迹!”大型沉浸式实景剧《陕北有个高西沟》再现了村民数十年治山治水的奋斗历程,去年9月一经推出,便迅速走红。如今,实景剧每周末都会上演,已成为高西沟文旅活动的“流量密码”。
“实景剧演出可以说是场场火爆。接下来,我们希望组织村民参演实景剧,这样不仅能增加村民收入,还能吸引更多游客了解高西沟。”姜良彪说。
以“资源整合+专业运营”为突破口,去年,高西沟村引进米脂县银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围绕餐饮、游乐等业态,对村子文旅产品进行全方位升级。
“你好高西沟”驿站为游客提供便捷住宿与简餐;小米研学直播基地推出各种特色小吃;“高西沟记忆”民俗展馆让游客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多元化产业链与品牌链的打造,让高西沟名片更加闪亮。
“今年,我们开展了高西沟农产品线上线下直销,并与高西沟村及周边农户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和20多位村民洽谈合作,发挥他们赶驴推碾子拉磨的技能,让其在小米研学直播基地兼职,增加收入。”米脂县银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小燕介绍,未来还将开拓写生、研学等市场,提升高西沟的品牌影响力和经济效益,让绿水青山变成“幸福靠山”。
春日的高西沟鱼塘,风光旖旎。榆林市钓鱼大赛预计5月在这里举办。
经过全方位改建,该鱼塘已初具规模:新盖10间房功能齐全;5台增氧设备持续改善水质;钓位扩展至44个;投放甲鱼4000只,鲢鱼、鲈鱼近3万条。
“我们计划定期举办钓鱼比赛、垂钓教学等活动,打造集垂钓运动、生态餐饮、亲子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文旅新标杆,带动高西沟村特色民宿、农家乐等配套产业发展。”鱼塘承包人李凯凯信心满满,乡村文旅将成为这个生态村的新亮点。
今年春种时节,高西沟村对树龄超20年的54亩苹果树进行改造,合理引进不同树种,把采摘期分散,确保每年5月至10月,游客来到高西沟,月月可赏花,月月可采果,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如今的高西沟村,有黄土高原的文化底蕴,有丰富多彩的游玩项目。这里的故事,演绎出黄土高原的绿色奇迹。
03
大事小事托起幸福梦
去年,高西沟村迎来了一件大事。全国首单淤地坝碳汇交易落地高西沟村,这笔交易将150万元和2万吨淤地坝碳汇量联系在一起。
淤地坝工程是黄土高原上独特的生态治理手段。横亘在千沟万壑间的土石建筑见证了人与自然的博弈,也是生态治理的鲜活标本。
自1959年起,勤劳的高西沟人开始在沟里打淤地坝,至1978年,村里已修筑了121座淤地坝。
有了淤地坝,荒沟变农田,牧草、柠条上山坡,粮食产量翻番,农业生产建设有了新路子。
在那个年代,淤地坝是水利工程,勤劳的高西沟人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在治理穷山恶水的战斗中拿下了第一场“胜利”。
进入新时代,淤地坝凭借拦泥淤地、储碳保碳作用,很快让高西沟村迎来第二场“胜利”。
碳票变钞票,交易淤地坝碳汇量2万吨,每吨75元的交易单价创全国之最。这不仅让高西沟人脸上有光,更让他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有了最直观的认识。
“谁能想到淤地坝还能换钱哩!”63岁的村民高治辽笑着说,“村里人也不懂里面的门道,祖祖辈辈就知道种树、打坝、修田,山坡越绿,我们的日子就越过越好。”
近年来,高西沟村系统实施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灌木平茬工程,提升万亩谷子基地、千亩苹果基地发展水平,依托国家级水情教育基地、米脂小米博物馆等旅游资源发展生态研学、景观农业、户外露营、休闲康养等产业。去年,高西沟村投资9000余万元实施生态振兴项目34个。
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村民的日常生活也有了更多的变化。
以前的高西沟村,梯田种小米、山地种苹果,两大产业是村民的增收法宝。
如今,登高远眺,村子的山峁沟岔间,一排排光伏板“倚靠”在翠绿之中,为黄土地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去年村子光伏产业收益达到62万元。”银州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刘富平介绍,光伏项目不仅为高西沟群众带来长期稳定的产业收益,还大幅减少了碳排放、保护了乡村环境。
干完农活,茶余饭后,村民休闲也有了新选择,读书、看戏、做特产美食成了村子里的流行风尚。
在高西沟村农家书屋,3000余册书籍整齐摆放,涵盖政经类、科技类、文化类等,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村民高乃柱是一名养殖户,以前养羊全凭经验,有了农家书屋后,他从书中学到不少实用养殖技术,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
高西沟村农家书屋结合当地特色产业,联合农技专家把科技图书送到养殖种植专业户手中,在田间地头解答种植养殖问题,实现了技术“到户”。
“书屋建立以来,累计接待村民6000余人次。”高西沟村农家书屋管理员马川川介绍,别致的书屋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去年4月,马川川被评选为50名全国“乡村阅读推广人”之一。他深感责任重大:“接下来,我们计划将农家书屋与景区的商圈进行文化共建,按照村民‘下单’需求不断更新书籍,更好发挥书屋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随着《陕北有个高西沟》实景剧推出,高西沟村的游客越来越多。
每逢节假日,高西沟村的露营基地人头攒动,儿童乐园充满欢声笑语,坐花轿、摔碗酒和转火塔等民俗活动连番上演,小米咖啡、特色小吃深受游客欢迎。
“村里的新面孔越来越多,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平日还有研学的小娃娃们过来,给村子增添了活力。”姜良彪对村子发展很有信心,“无论是演出还是劳作,都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随着更多村民参与到文旅产业中,我们的日子肯定越来越红火。”
我的心里话
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 姜良彪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3年多来,村子变化很大。去年我们村集体收入突破了70万元,在家村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2.3万元。
去年以来,我们依据高西沟的真实故事拍了一部大型实景剧,目的就是讲好高西沟的生态故事。村里还修建了研学基地,很多人都来体验学习、观光旅游。大家伙儿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陕西日报记者 王晨曦 整理)
04
记者手记丨陕北山沟“明星村”传新声
(陕西日报记者 王晨曦)
站在高西沟村龙头山山顶远眺,层层梯田如绿浪翻滚,松柏林与苹果园交织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很难想象,这里曾是《米脂县志》中描述的“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的贫瘠之地。
数十年来,高西沟人用铁锹和背篓完成了一项“愚公移山”式的工程。这份坚持,让荒山沟壑变为梯田盘山头、松柏连成片的绿洲,高西沟村林草覆盖率跃升至70%。
如果说老一辈高西沟人解决了“生存”问题,新时代的村民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生态红利中找到了发展密码。
昔日防洪水库变身生态展览馆,淤地坝让碳票变钞票,盘山梯田成为网红打卡点,土窑洞改造成民宿,老旧蓄水池改建成鱼塘,往日里赶驴推碾子拉磨的农活如今变成村里的体验项目,村民吃起了“旅游饭”。
发生在村子里治山治水、种树植绿的故事变成了舞台上的实景剧,劳动时呼喊的口号成为剧中振聋发聩的台词,让观众能够切身体会时代风貌、体会高西沟人的奋斗历程以及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几代人接力播绿,让“滚滚黄河里没有咱高西沟的泥”成为现实;新时代的多元产业,则让“生态饭”越吃越香。高西沟的故事,是几代人用铁锹“写”出的生态史诗,更是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这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黄土坡上长出的希望和老百姓红火的日子。山绿了,腰包鼓了,好光景还在后头哩!
「链接」温暖的回响 | 高西沟:“山沟沟里出奇迹”
陕西日报记者 王晨曦 郝颖 榆林传媒中心记者 杨晓慧 李小强 姬洲僕 米脂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玲玲 常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