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东部战区,“这次战味好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1:34:00
4月1日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组织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等兵力位台岛周边开展演习。总台军事节目中心记者周瑜在东部战区一线采访,应邀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报道采制经历体会。
我在现场丨记者在东部战区,“这次战味好浓”
本文作者:周瑜
全时待战,随时能战,战之必胜。
这句话描述的是解放军备战状态,也是新闻人职业状态。
(一)
4月1日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组织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等兵力,位台岛周边开展演习。当天10时30分,“央视军事”各新媒体端发布《正午主播说·解放军军事行动的主题就是“进逼”!》,产品迅速登上B站、抖音等客户端热搜。抖音播放量超过743万,点赞超过30万;视频号的播放量达到324万,点赞10万+。
总台军事节目中心第一时间发声,打了一个兵贵神速的漂亮仗。我和同行编辑、摄像老师终于长舒一口气。
这是我第三次在“央视军事”新媒体端以《正午主播说》形式参与台海军事演习报道,和第一次参与“联合利剑-2024A”演习报道时一样,消息是突如其来的。
我们的原本计划,是到东部陆军某部采访日常训练考核。辗转大半天,我们才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抵达营区。把一车设备、行李搬进房间后,我们准备吃晚饭并商量第二天拍摄计划。
一个来自北京的通知,改变了原本安排,任务来了。
我脑海里飘过一个画面:去年采访拍摄第71集团军某炮兵连时,我出镜刚一开口,警报就响了,营区里所有人突然开始奔跑。
新闻人的突击考试也开始了:前一秒,我们还在琢磨如何把战士日常训练活泼真实地展现出来,下一秒,就完全换了主题风格。
那一刻没什么特别的想法,事后和编辑老师聊起来却很有感触:拥有“零帧起手”的硬切转场能力,才能保证及时输出高质量新闻。
合作拍摄过舞台晚会类节目的军人朋友发消息来说:“头一遍看完了《正午主播说》都没认出是你,你不是挺知性温柔的吗?这次战味好浓。”我感谢这样的惊讶,因为根据新闻内容要求随时切换报道风格,是记者的基本职业素养之一。
不过当时,我们并没有刻意去追求风格切换,只是全身心投入其中。外在方面,军绿衬衫,简单朴素;简单妆容,没有多余修饰;天气阴冷,没有阳光。远处的山,近处的沙土地,环境中弥漫着严肃和郑重。内在方面,因为我身处的环境,看得见一线官兵,也看得见枪炮,这也让我要表达的内容更直观地浸入内心。
这就是深入现场的感染力:记者真正融入报道内容,设身处地带来最有说服力的作品。
(二)
兵家大事,具体是何时何地何种形式和规模的行动我们并不能提前知晓。那么,这种情况下,评论作品如何准备行文?
平时的日积月累就是答案。
第一次做《正午主播说》谈“联合利剑-2024A”演习,我是慌张的。那时我正在外出差,接到通知后,赶最早的火车紧急奔向一线。路上,我一遍遍问自己:说什么?有哪些角度?什么尺度?心里不时有压不住的懊恼:平时播了那么多新闻,但没有主动形成系统性认知。线索很多,关键时刻却不知道从哪找线头。
我全程在紧张中完成任务,作品传播效果虽然不错,但复盘起来,心里有一行标红加粗的大字:为什么对一个问题没有系统的认识和思考?我自以为的积累只是简单的堆积,根本没吸收成自己的知识。
这次之后,我努力有意识做一种锻炼:在脑海里建立起档案柜,将每天看到的新闻分门别类放进去。平时看不出什么作用,但再次碰上同样的课题,就有了“厚积薄发”的可能。
关于台湾问题,这一年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事件,外交部、国防部、国台办在哪些时间节点有过什么表态,我大致了然于胸,也能基本判断事态的脉络和走势。最重要的是,虽然时间紧张,但我不再慌乱,因为我知道剑指何方,用多大力,痛点在哪儿。
(三)
新闻是团队的艺术。在前方,3人小组互相配合,编辑郭俊老师为了让我能晚上多歇一会儿,一直在和北京总部沟通,一宿没合眼。摄像王宏原老师提前选好3个备选场地:横屏的、竖屏的,天气好时在哪里,下雨在哪里,如果拍摄时段恰好有官兵怎么拍,没有又该怎么拍……做好万全准备。
3人小组只是庞大系统里的末端神经。北京总部,各个部门都在整夜奔忙。在我短暂休息备战时,远在北京的记者编辑同事还在连夜采访拍摄。前方小组清晨开始录制时,“央视军事”新媒体已经开始网络直播,集合了各种前方画面、最新消息、权威发布、专家解读,持续了8个小时。接力赛到了中午,《正午国防军事》大屏继续在深度和最新事态更新上发力,步步深入。
总台军事节目中心打出了一套招式工整、动作迅猛的组合拳。一拳制敌不现实,但组合套拳,战之必胜!
来源:中国记协
作者: 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