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结局有多惨?不仅本人被朱瞻基烤了,正妻和9个儿子全被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5 09:35:00
靖难之时,朱高煦追随朱棣征战前线,多次在危难中救下朱棣,确实战功赫赫。可他毕竟不是能独当一面的主帅,功劳尚比不上李世民那般。当时,朱高炽在大本营北平也有守城之功。按常理,事成之后,朱高炽依嫡长子继承制当太子,朱高煦获块肥地做藩王,本应相安无事。

然而,朱棣在打仗时为激励朱高煦,说了句暧昧之语:“勉之,世子多疾。” 这话似在暗示朱高煦,因其兄身体欠佳,往后他还有机会登上太子之位。朱棣登基后,迟迟未立太子,还把朱高炽留在北平,不让其来南京,这无疑给了朱高煦希望,让他觉得自己或许真能取而代之。
朱棣犹豫两年后,因看重好圣孙朱瞻基,才立朱高炽为太子。既已确定储君,朱棣本应让朱高煦去封地就藩,断了他的念想,起初也确实这么安排,将他的封地定在偏远的云南。可朱高煦哪肯答应,找朱棣一番闹腾后,朱棣妥协了,允许他留在身边。
不仅如此,朱棣发现朱高煦可作打压皇太子朱高炽的工具,于是多年来,朱高煦常状告朱高炽,朱棣也都听信,多次严惩朱高炽,还关押不少东宫官员。如此一来,朱高煦心中造反的野心愈发膨胀,毕竟在那样的环境下,换做多数皇子,都会心生此念,更何况得到过朱棣隐晦承诺的他呢。

荒唐造反:注定失败的闹剧
朱棣利用朱高煦打压朱高炽十几年,待朱瞻基被封为皇太孙,地位稳固后,朱棣对朱高煦态度大变,将他封地改到山东小城乐安,勒令就藩,还削去他的三支护卫,只剩一支,这让他造反的底气大减,成功率近乎为零。
可朱高煦仍不死心,派心腹往来京城与乐安,时刻探听消息,寻找机会。朱棣御驾亲征死于军中那次,本是他的好时机,奈何朱棣身边人向着朱高炽,严密封锁死讯,直到朱瞻基赶到接管军队,朱高煦错失良机。
朱高炽仅在位 10 个月便暴病身亡,当时朱瞻基远在南京,朱高煦近水楼台先得月,得知消息后,打算在朱瞻基赶回北京时半路截杀,可不知是朱瞻基早有防备,还是他派的人不得力,最终朱瞻基顺利回京登基,朱高煦又一次落空,只能憋屈地待在乐安。

但他不甘心,先是试探朱瞻基,索要赏赐、上书提朝政建议,见朱瞻基一一满足,便轻视起这个大侄儿,以为其懦弱无能,于是正式宣布造反,还照搬朱棣靖难时的章程发檄文,可朱瞻基并无对不起他之处,这檄文气势上就输了。
殊不知,朱瞻基此前的顺从只是迷惑他,早做好应对准备。朱高煦刚造反,消息传至京城,朱瞻基便御驾亲征,大军很快包围乐安。朱瞻基不急于攻城,而是将劝降书用箭射进城内,这下,朱高煦身边人纷纷变了心思,想捉他立功。朱高煦走投无路,烧毁造反文书,亲自出城投降,这场造反仓促结束,宛如一场荒唐闹剧。

悲惨结局:全家覆灭的命运
朱瞻基起初想展现仁德,没杀造反的朱高煦,只是废为庶人囚禁起来,好吃好喝供着。可后来,据说朱瞻基去看望朱高煦时,被其伸脚绊倒,堂堂皇帝摔得狼狈不堪,朱瞻基大怒,命人用 300 斤重的大缸扣住朱高煦,谁知朱高煦孔武有力,竟顶起大缸,朱瞻基见状更怒,令人在缸周点炭火,将朱高煦烤死。
不过,这一说法疑点颇多,正史记载含糊,出自《国朝献征录》,而此书对稗官、野史引用多,不能全信。

再看朱高煦的儿子们,他共有 11 个儿子,长子早逝,次子朱瞻圻经历特殊,因母亲死于朱高煦手,曾向朱棣告状揭发父亲,后又与朱高煦联盟,最终因事被废为庶人去凤阳守皇陵。朱高煦造反失败后,除 2 个早逝的儿子外,其余 9 个儿子以及正妻韦氏,不管参与造反程度如何,全被朱瞻基处死。
这究竟是朱瞻基恼羞成怒,还是蓄谋已久的斩草除根,虽难定论,但朱高煦造反本就不明智,条件不足却贸然行事,最终让家人付出了惨烈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