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变”引擎驱动油气管网升级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11:16:00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能言善道工作室】

焊接机器人、无人机巡检、GIS地理信息系统和SCADA自动化控制系统……日前,多项智能技术装备在第八届中国国际管道会议(CIPC)暨技术装备与成果展上展出,油气管网智能化技术覆盖焊接、感知、监控、巡检、数据分析全链条。同期,由国家管网集团研发的1422毫米超大口径天然气管道内检测装备、大型天然气管网仿真系统也首次亮相。
数字孪生、AI检测、无人机巡检等技术正在颠覆传统管道运营模式,管道泄漏实时预警、定位精度突破米级、大数据分析优化输送效率、全自动焊接机器人等自动化施工装备,推动建设效率大幅提升。从“钢铁巨龙”到“智慧脉络”,新技术、新材料正在重塑油气管网运输体系。
发展规模与数智化并进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目前,我国主干油气管网总里程超10万公里,输气能力从2020年2230亿立方米增至目前的3940亿立方米,增幅达76%。广东、浙江、甘肃、福建、海南等省级管网已融入“全国一张网”,中俄东线、川气东送二线等战略性工程加速推进,预计今年全国油气管网规模将达21万公里左右。联通东西、贯通南北的“全国一张网”正加速形成,油气基础设施“硬瓶颈”基本消除。
在油气管网“里程数”不断刷新的同时,数字化与智能化也不断赋能管网发展,进一步提升油气供应保障能力。
例如,此次展出的大型长输天然气管网在线仿真系统破解了制约我国大型油气管网的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管网仿真工业产品的空白,保障了能源数据安全与自主可控,为智能管网建设和能源转型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已在3万公里天然气管道上线运行。
同时,国家管网集团1422毫米超大口径天然气管道内检测装备的成功研发,标志着我国在能源管道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获得新突破,经中试试验验证,可较好识别管道本体损伤及应力状态,为超大口径管道的完整性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不断探索新模式
油气管网建设稳步推进,低碳化、绿色化不断培育能源管输新业态,有序推动管道输氢、氨醇管道输送等新业态发展,推动油气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行业趋势。
当下,油气管网行业不断拓展多介质输送体系。推动氢能、CCUS、绿色甲醇等新型能源管输技术研发,构建“油、气、氢、氨”多能互补的输送网络。同时,加快深海油气勘探与海底管道建设,例如南海、东海区域的资源开发,提升能源供应多元化。
国家管网集团科技部总经理赵赏鑫表示,“双碳”目标下,我国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不断推进能源低碳转型,低碳转型是打造管道行业增长“第二曲线”的重大机遇。
据预测,2060年我国氢气年需求量有望增至11亿吨,CCUS潜力将达到10亿吨,氢气、二氧化碳、甲醇/液氨等多种介质灵活储运将拓展管网边界,为管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以战新产业开启行业增长“第二曲线”。
此外,行业和企业注重绿色技术研发,通过攻关管道新型材料与高效建设技术,引领管道工程技术重构。同时,打造智能化设计平台,研发管道全工序智能施工系列技术装备,创新引领管道“工程技术重构”,带动管道建设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速转向“数据驱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维和表示,数智引领是推动管道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但当前油气管网数字化、智能化仍面临挑战。
“现阶段来看,数据孤岛与标准化不足。不同装备、系统的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差异大,跨平台数据整合困难,导致‘信息孤岛’问题长期存在。同时,老旧管道系统改造需兼容新型数字化技术,但缺乏统一标准,增加了技术适配成本。”黄维和说。
此外,智能化技术应用深度有限。当前,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在勘探开发环节已有试点,但在管网运维、风险预测等场景的成熟应用仍不足。智能传感器、无人机巡检等设备的覆盖率不足,部分区域仍依赖人工操作,实时监控能力受限。
黄维和表示,目前管道智能化还处在起步阶段,数字体不完整、不连续,无法有效利用。数字孪生体建设也较为缓慢。同时,管网数字化涉及大量敏感数据,需应对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风险,现有加密技术和防护体系仍需升级。
与会专家表示,油气管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面临技术、安全、管理、人才等多维度挑战,需通过统一数据标准、强化安全防护、优化顶层设计和深化产教融合等系统性措施逐步突破,加速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产业升级。
编辑:李慧颖
审核:张鹏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能言善道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