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时代青年先锋王可心——工程质量“守门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4 07:08:00
在隧道深处,一台搭载无线雷达的智能机器人正悬空5厘米精准采集数据,机身灵巧避让障碍,红色指示灯在幽暗中闪烁如星辰。操控它的,是站在隧道口紧盯屏幕的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部经理兼科技分公司经理王可心。从手持传统雷达的技术员,到国内隧道智能检测领域的“破局者”,这位科技先锋,用14年时间将工程检测从“高危蜗牛模式”推向“智慧物联时代”,书写了一段科技报国的创新传奇。
2009年,23岁的王可心初入中铁十二局二公司,每天扛着20公斤的地质雷达穿梭于隧道工地。传统检测需要工人高空托举设备,作业效率低、安全风险高,更常因数据偏差引发返工。“必须用科技改变这种状态!”他立下誓言。多年来,王可心团队苦心钻研无人机技术,依托过硬的检测技术和对行业发展的洞察,经过数千次调试,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套)“铁航”牌空陆两栖隧道检测机器人及配套系统,引领了行业发展变革。王可心介绍,系统包括“无线雷达+机器人+智能软件”三大成果,如今,机器人已能适应海拔4000米高原环境,在23个国内外项目中将检测效率提升3倍,数据准确率突破99%。面对赞誉,他谦逊表示:“荣誉属于团队,我们只是工程质量的‘守门员’。”
创新之路从不止步。王可心以“机器人+”思维开拓智能建造新赛道:钢拱架智能生产线让钢板切割误差控制在0.1毫米内,轨道调平机器人实现毫米级精度施工,巡检驿站系统构建起工程安全“数字护盾”。他带领团队拿下72项专利、28项软件著作权,主编2项团体标准,更创新“以租代售”模式,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当“铁航”系列产品亮相亚欧博览会时,外国同行惊叹:“中国基建正在重新定义行业标准!”
“技术会迭代,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王可心深知技术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因此,他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此,他专门成立了“王可心职工创新工作室”,并在山西省总工会挂牌,旨在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人才。此外,他还创立了“铁航”飞行学院,为行业输送了众多高水平的无人机驾驶员和技术骨干。
从青藏高原到南海之滨,从技术员到科技分公司掌舵人,王可心获得了“火车头奖章”、山西省新时代“最美劳动者”等30余项荣誉,但他最珍视的仍是工地上的称呼——“王工”。如今他和团队正在调试新一代机器人,屏幕蓝光映照着墙上的标语:“用中国智慧守护每一寸工程质量。”新征程上,这位“智造精兵”正以更昂扬的姿态,书写新的篇章。
稿件由山西日报 记者李炼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