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讲解力成博物馆“传播神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0 08:54:00    

近年来,随着文化消费升级,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的参观人数持续攀升。然而,展品虽具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其内涵对观众而言却晦涩难懂,展览内容与观众之间似乎隔着一层“玻璃墙”。要打破这种认知隔阂,需系统性提升“讲解力”以建立更有效的知识传递机制。从碎片化的口头讲解到用历史背景串联展览,从单向信息输出到沉浸式互动体验,讲解方式的创新让展览不再只是“可看”,而是真正“可读”。讲解力的提升不仅激活了观众认知,构建了情感共鸣,还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了更高效的传播。

从看展到读展

让展品“开口说话”

“以前来博物馆就是走马观花,看了很多文物,过后都忘记了。”在北京某高校就读的张亦硕坦言。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许多观众在参观展览时,由于缺乏专业的背景知识,往往只能停留在“看”的层面,难以深入理解展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如何让观众真正“读懂”展览?带有故事背景的讲解成为关键。

山西博物院“晋魂”展中的晋侯鸟尊讲解,堪称“故事化讲解”的典范。在7月6日的一场讲解中,讲解员先抛出一个悬念吸引观众驻足:“这件国宝曾经历一场‘生死考验’,大家知道它是如何重获新生的吗?”

随后,一段跌宕的历程缓缓展开:“20世纪90年代末,盗墓分子炸毁晋侯墓地,处于炸药下方的鸟尊被炸成100多块碎片。2000年10月,联合考古队在燮父之墓抢救性发掘时,才从泥土中发现了这些残片,用‘套箱’方式送往北京大学文物修复实验室进行修复。”

“修复之路更像一场跨越19年的接力赛。”讲解员的声音带着敬意,“2002年初步修复后,它因缺失象鼻中间部分,只能靠专家依据纹饰走向暂补内卷形态;直到近年,北大实验室在当年的泥土中意外发现象鼻残片,才证实了当初的判断。2019年,经多馆专家接力修复,这件凤鸟回首、象鼻内卷的国宝终于完美合璧。”从盗墓劫难到抢救发掘,从碎片拼接至完美重生,观众在故事中不仅看懂了鸟尊“鸟象合体”的精妙设计,更读懂了文物背后的文明韧性与修复者的匠心。

在山西省图书馆文源馆,自4月23日开展以来,“珠辉玉映 三晋流光——《永乐大典》山西特展”吸引了来自各地的观众。《永乐大典》这个著名IP也以“大典犹看永乐传”“合古今而集大成”“久阅沧桑惜弗全”“遂使已湮得再显”“珠还影归惠学林”5个单元,串起《永乐大典》及其相关文献展品36种。通过讲述这部巨著的前世今生,全面展示《永乐大典》蕴含的丰富而宝贵的知识体系。

“为突出山西元素,展览特别策划增补了《永乐大典》中与太原相关的历史、地理、诗文等内容,同时展出其中辑录的明洪武《太原志》缩版影印本;以典籍为线索构建知识体系,并融入本土内容,观众们看得津津有味。”特展讲解员介绍道。

在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徐显秀墓《宴饮图》的讲解则像一场“沉浸式历史剧”。讲解员站在壁画前,以“北齐贵族的日常”为叙事线:“大家看这位头戴笼冠、举杯而立的人物,正是北齐将军徐显秀;他身旁头戴帷帽的夫人笑意盈盈,两侧乐师弹奏的琵琶与胡笳,都是当年流行的西域乐器。”

随着讲解,壁画中疏密有致的铁线描、绚丽的色彩晕染渐次“活”了过来:“画师用‘简易标美’的疏体风格,把宴饮的欢愉、胡乐的激昂、服饰的华美都藏进线条里,这不仅是一幅画,更是北齐民族交融的生活切片。”

从晋侯鸟尊的“重生史诗”到《宴饮图》的“生活叙事”,故事化讲解打破了文物与观众的隔阂。当展品不再是冰冷的陈列,而是带着经历、细节与温度的“讲述者”,看展便升华为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正是从“看”到“读”的魅力所在。

从讲解到互动

让观众成为主角

“偏学术化的讲解孩子们听不进去,单向输入也容易让人走神,遇到会互动的讲解员,孩子们就变得认真了。”太原新东方研学营的张鑫老师认为“会互动很重要”。传统的博物馆讲解往往是“讲解员讲,观众听”的单向模式,观众被动接受信息,参与感较低。而现代博物馆更注重互动性,让讲解变成一场“对话”,从而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7月3日,在山西博物院“晋魂”基本陈列的“夏商踪迹”展区,一场别开生面的“文物拼图挑战赛”正在进行。讲解员手持商代青铜器“鸮卣”的仿制品,没有直接介绍其年代与纹饰,而是先抛出问题:“大家看这件文物像不像咱们小时候玩的某样玩具?”孩子们立刻活跃起来,“像卡通猫头鹰!”“是会飞的小猪吗?”在欢声笑语中,讲解员顺势引导大家观察器物的喙部、羽毛纹饰,再分组拼合鸮卣的数字碎片模型,通过比对拼接过程中发现的纹饰细节,自然引出商代青铜器“仿生造型”的艺术特点。这种“提问—联想—动手”的互动链条,让原本枯燥的考古知识变得可触可感。

针对青少年群体,山西博物院开发的“小小讲解员”体验项目颇具特色。参与活动的孩子们会在专业讲解员指导下,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文物,通过查阅资料、撰写讲稿、模拟讲解,最终在展厅为游客进行10分钟讲解。

12岁的太原小学生王梓涵在准备“侯马盟书”讲解时,不仅梳理出春秋时期的结盟仪式流程,还主动思考“古人为什么要结盟”“盟书的字迹为什么有的工整有的潦草”,并在讲解中向观众抛出这些问题。“原来讲解不是背书,而是和大家一起发现文物的秘密。”王梓涵的话,道出了互动讲解的核心——让观众从“被动听”转为“主动想”。

而在山西省图书馆“书韵流长——山西省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展”上,观众甚至可以体验“动手做”。

“放在那里看和亲手制作是完全不一样的!”7月5日下午,在山西省图书馆长风馆一层文化创意区,一位读者在古籍修复师指导下完成线装书制作后感慨道。通过亲自体验捺印、碑刻传拓、雕版印刷、线装书制作、经典抄写等传统技艺,不少读者表示,进一步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博物馆的讲解不单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文化自强的共鸣。我们希望通过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近距离感知文物的同时能够弘扬传统文化,传递历史信息,坚定文化自信。”山西博物院公众服务部副主任宁涛说。

从人力到科技

智能讲解重塑体验

“馆里有AI眼镜用吗?”这是许多来观展的年轻人常问起的一句话。讲解力的提升不仅依赖人力,科技的应用也正在改变传统的讲解模式。

由山西博物院推出的“AR智慧导览”,已经为观众带来许多新的体验。只需扫描展柜二维码,手机屏幕上就会呈现3D复原的晋侯鸟尊,青铜器上的纹饰动态展开,配合语音解说其背后的礼制文化。

而在北齐壁画博物馆,AI虚拟讲解员“小齐”凭借强大的智能交互功能圈粉无数。它能根据游客的停留时长、提问内容,智能调整讲解深度和角度。有参观者笑称:“‘小齐’比真人还能聊,连壁画里骆驼歪头的细节都讲得头头是道!”

科技还让《宴饮图》焕发新活力。在7月2日的参观讲解中记者见到,游客站在墓葬封土堆旁,戴上VR眼镜,就能“走进”壁画,沉浸式体验徐显秀夫妇身着华服举杯宴饮、乐伎奏响激昂胡乐的场景,深度感受壁画魅力。“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的独特性,是以原址保护为基础,以科技活化为主线,以多元文化交融为灵魂,构建一个集历史真实性、艺术感染力与科技互动性于一体的多维叙事空间,打造了壁画墓葬原址保护和科技展示的创新模式。”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馆长王江说。

从故事化叙事到沉浸式互动,再到智能化科技应用,博物馆正以创新的讲解力打破“玻璃墙”,让展览真正“可读”。在这些院馆的实践中,我们看到,讲解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连接古今、引发共鸣的文化桥梁。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观众体验的不断优化,博物馆的展览将更加生动,文化的传播也将更加深入人心。正如博物馆界认可的一句话:“最好的讲解不是告诉人们真理,而是让他们发现自己提问的能力。”(记者王荔 康少琼)

相关文章
从雪域少年到民族英雄,电影《天宝》公映
2025-07-10 14:22:00
讲解力成博物馆“传播神器”
2025-07-10 08:54:00
历城区:精准赋能促发展,惠企服务再升级
2025-07-09 18:33:00
河北抗战图片档案展开展
2025-07-08 11:21:00
16条全国避暑旅游路线发布 晋祠入编“京北燕晋·避暑走廊”路线
2025-07-02 07: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