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牢记嘱托勇争先 奋力建强副中心|淅川县厚植生态优势加快绿色发展 一泓清水映新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0 08:50:00    

  初夏时分,站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附近的观景台上远眺,只见长渠如带,丹江浩渺,天蓝水绿,大地锦绣,一渠南水自此出陶岔、飞渡槽,跋涉1432公里,润泽北方大地。

  通水十年多来,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累计调水超71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14亿,为沿线26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淅川县,实地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和库区移民安置等情况,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近年来,淅川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加大水源涵养、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生态产业,以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筑牢水质安全屏障,走出一条水源地致富增收的新路子。

  清源

  当好南水“守护人”

  “去年冬天以来,丹江口水库一直低水位运行,给库岸线清理整治带来了契机。今年3月以来,我们用近两个月时间,开展丹江口库区环境综合整治‘雷霆’行动,共排查各类问题307个,已完成整改302个,问题总体整改完成率98%。”5月17日,在淅川县库区综合执法支队,该支队政委赵红伟介绍今年水质保护工作的成效。

  据了解,为做好该项工作,淅川县成立“雷霆”行动指挥部,聚焦库区垃圾清理、排污治理、违法案件打击、消落地管理等重点,通过行业部门调查、镇村组干部排查、派驻工作组核查、张贴通告等渠道,利用船舶、无人机等设备,在库区范围内全方位排查问题,建立问题整改销号台账。

  累计清理库岸垃圾1000余吨;按照“集中排查、详细建档、科学研判、分类整治”的步骤,对508个排污口组织逐一核查;全面收集梳理涉库案件线索,已立案查处各类案件22起,其中刑事案件2起,拘留4人;全面排查消落地管理使用情况,指导取消不合规消落地承包合同52份,涉及消落地面积2.7万亩;制订《消落地保护管理办法》《消落地承包使用合同》《库区“四乱”整治办法》等规章制度,实现库区常态长效监管。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雷霆”行动的开展,是淅川县全面做好水质保护工作的缩影。

  近年来,淅川县全面彻底开展“守好一库碧水”、丹江库区“清四乱”等专项整治行动。在水库建成1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库区四周以及2616平方公里汇水区,利用高分北斗系统,建立电子围挡,24小时实时监控库区动态。建立了8000余人的清漂、护水、护林队伍,常态化开展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整合相关职能部门执法权,成立丹江库区综合执法大队,常态化巡查,打击违法行为。建成污水处理厂14个、垃圾处理场12个、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75个,全面推进污染防治。

  如今,淅川5个国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淅川县丹江口水库被授予河南省首批美丽幸福河湖。

  护绿

  共绘山水新图景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行走在渠首大地,满眼皆是淅川的绿色发展成效。

  很难想象,曾经淅川石漠化面积达到125万亩,更有55万亩是重度石漠化,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30%、占全县林地面积的65%,影响水库水质安全。

  “石头山上种树不容易,没有路,车上不去,只能背挑肩扛送苗上山。”马蹬镇双泉观护林员张涛说起造林时的情景,时隔多年仍充满感慨。没有水,造林队员们在山上用石头围堰,铺上塑料布,分级提灌;为了确保苗木根部培土不被雨水冲走,靠人力扛来一块块石头,在每一棵树苗根部垒起月牙形围挡。

  近年来,淅川县发扬蚂蚁啃骨头精神,采取肩扛车拉、多级提灌、客土造林等办法,全力向治理石漠化进军。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20亿元,在库周荒山打造5000亩以上石漠化造林点12个,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45.7%提升到61.7%,新造林合格面积连续17年位居全省县级前列,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丹江口水库存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形成了落差12米、面积30万亩的消落区。近年来,淅川县以水系连通、栖息地营造、生态缓冲带建设及植被恢复为主要措施,累计完成湿地修复2万余亩,高标准建成7000余亩的大石桥湿地生态修复示范区,丹江湿地从“单一绿”走向“多彩美”。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淅川县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从100多种增加到510多种,监测发现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达10种,生物多样性保护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点金

  闯出富民“振兴路”

  集红色研学与农旅休闲于一体的九重镇邹庄移民村,集孔雀养殖与体验娱乐于一体的上集镇竹园移民村,精品民宿引爆丹江游的老城镇官福山移民村……如今,在淅川,移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5年翻一番,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近年来,淅川县持续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种田务农、外出务工、发展新业态一起抓,多措并举畅通了增收渠道,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不仅仅在移民村,近年来,淅川县持续贯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闯出了一条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一方面,把产业做成生态,让群众在生态和产业结合点上发展致富。发挥“好山好水好生态”优势,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布局发展生态农业,精心培育软籽石榴、杏李等既能涵养水源,又有生态效益的生态林果23万余亩,发展金银花、迷迭香等中药材产业10万余亩,打造“淅有山川”区域公共品牌,将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林果业年产值达6亿元,带动10余万库区群众增收致富。

  另一方面,把生态做成景观,把群众镶入生态旅游产业链上增收致富。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文旅“家底”丰厚。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文旅兴县”行动,把全域旅游作为引爆点,打造环丹江生态旅游圈,体育、民宿、美食等与文旅文创深度融合,掀起民宿建设“大热潮”,不断擦亮南水北调文旅品牌。

  目前,淅川已建成4A级旅游景区3个、3A级景区4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12个、打造星级酒店8家、精品民宿16家、农家乐700余家。“渠首淅川·中原看海”特色品牌愈擦愈亮,到淅川旅游的游客每年以20%的增速持续增长,库区3万群众依靠旅游产业户均增收1500元。

全媒体记者 康帆

编辑:辛灵飒 初审:王冰 终审:王笑荷



相关文章
牢记嘱托勇争先 奋力建强副中心|淅川县厚植生态优势加快绿色发展 一泓清水映新颜
2025-05-20 08:50:00
黄金水道搭建绿色供需桥梁 上游包袱下游宝 节约资金近亿元
2025-05-19 08:30:00
吴晓军在果洛州调研时强调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把学习教育成效 转化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2025-05-19 04:54:00
草原之变——内蒙古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新实践(上)
2025-05-12 17:06:00
“三个突破年”系列报道之五 科技成果转化领跑全省高校的“东油密码”
2025-05-11 1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