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新内生发展要迈向知识驱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7:32:00


乡村是维系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成就显著,但长期“重城轻乡”导致乡村衰退,制约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因此,探索适应地域条件的乡村振兴和转型发展的创新路径与模式,是当前乡村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20世纪大部分时期,外生发展的现代化范式是乡村发展的思想主流,强调乡村现代化进程与城市化融合,依靠城市辐射和带动。直至20世纪80年代,内生发展逐渐成为替代性理论思潮,重视乡村在社会、文化和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异质性,主张根据乡村地方特性设置不同发展目标和转型路径。
然而,内生发展也存在对外部干预态度极端、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新内生发展”概念应运而生,强调协调乡村地方的内生潜力与外生干预,通过促进地方与超地方互动来寻求乡村发展的“第三路径”。
新内生发展强调内外部资源和行动在跨尺度网络中的高效关联,是乡村地方与超地方网络联结作用的结果。作为“跨尺度网络”构建与联结的前提,乡村地方与超地方主体间的“共识”是新内生发展实践展开的关键。而知识作为“触媒”,可以帮助乡村内外部主体围绕解决发展具体问题达成共识,建立伙伴关系生成跨尺度网络。
乡村的新内生发展既需要外部编码知识的地方植入,也离不开乡村地方默会知识的在地化传播。通过知识驱动,可以实现地方主体观念态度、实践经验等系统性转变,推动乡村地方发展路径的社会性变革。
“知识驱动”是通过吸引乡村内外不同主体参与知识的生产、传播、反馈和再生产过程等,建构创新行动网络,实现参与者态度、行为或观念的转变,形成集体认同和全新的乡村发展解决方案。知识驱动更关注能力构建和系统解决,强调乡村地方和超地方网络的构建与再构建,提升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陈庄是江苏省句容市茅山风景区管委会李塔村下辖的自然村,在过去几十年里,陈庄经历了非常明显的经济社会衰退,物质景观与生活质量也急剧下降,甚至一度被列入《句容市镇村布局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拆村并点”名录。2014年全村农户80户,户籍人口267人,超过34%的村民外出务工;人口平均年龄42岁。这样的乡村作为快速城镇化地区最普通乡村聚落代表,没有外力支持很难实现全面振兴。
陈庄当前是自然农法技术的重要实践和推广地,并获得较大成功。2014年,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团队依托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项目,与镇江市及下辖句容市的地方政府达成合作意向,选定陈庄为生态保育与环境治理、绿色生产生活有机循环技术的试验场。
项目团队于2014年春季开展了三个月近500人次的入户访谈,系统收集关于陈庄的生态、经济、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网络等地方性知识;通过与村民不定期面对面交流、召开村民大会、与地方政府及村委会正式沟通等,逐步与各方主体建立信任关系。
在此基础上,项目团队开设生态化种养培训课程,选择先锋农户进行自然营养肥料生产、病虫草害生物物理防控的本地化试验,探索和固化地方果蔬的自然有机化生产技术规范。同时在项目团队的营销技术和市场信息支持下,先锋农户生产的首批自然农法果蔬产品顺利上市并成功对接了首批消费者。
在项目团队和地方政府的引导支持下,陈庄村民自主成立了自然农法果蔬、农副产品等合作社,创立了“自然陈庄”有机蔬菜品牌,在村庄内部通过协商和博弈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利益协调和分配模式。虽然当前项目团队对合作社仍然是“保姆式”护航,但扎根于陈庄的生态农业创新网络已然开启更深层次的自主迭代进程。
知识驱动的乡村新内生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乡村发展变革过程,既包含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与应用,又涵盖治理体系的创新。诚然,原本衰退的陈庄全面振兴仍在探索中,但陈庄转型已经走在良性循环的发展之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化知识和技术可以改变生计轨迹的思想确已融入当地社区文脉。
陈庄的实践经验也启示,现代化导向的农业农村支持政策,需要转变短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考核评价重心,需要更加关注长期化的农业和乡村发展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及其扩散服务和人才培养等体系建设,重视技术培训下的村民自主生产经营与村庄规划建设管护,发挥村民主观能动性推动知识乡村建设;打通乡村知识和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让知识和技术真正落地乡村,为农民所掌握;促进城乡知识—技术流动网络及农食生产营销网络建设,推动乡村地方治理体系创新,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和乡村现代化转型。
(陈雯 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陈诚、高金龙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原标题:《乡村新内生发展要迈向知识驱动》
栏目主编:陈抒怡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陈雯 陈诚 高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