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以人为本 共建幸福之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5 18:15:00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成都连续6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不仅如此,在本届创建周期中,成都新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县级市)1个、全国文明村镇10个、全国文明单位20个、全国文明家庭4个、全国文明校园3个,数量均稳居全国前列。
城市文明是浸润人心的精神力量,更是一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标识。近年来,成都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在守正创新中构建起立体化的文明建设格局:从思想铸魂的深度引领,到文化阵地的多维构建;从典型榜样的示范带动,到全民参与的实践热潮;从创新宣传的破圈传播,到贴近生活的风尚浸润——成都正以坚实步伐绘就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画卷,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不息的精神动能。
崇德向善:
文明高度在榜样力量中攀升
榜样力量润心田。在成都,道德模范群星璀璨、身边好人层出不穷、新时代好少年志存高远,凡人善举感动全网,崇德向善之风浸润城市的每个角落。
第八届四川省助人为乐类道德模范、国家电网四川电力(成都金牛)连心桥党员服务队队长王从亮,20年来“泡”在社区,帮弱济困,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他的足迹遍布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为困难群众送去温暖和帮助,成为社区居民心中的“贴心人”。
四川好人焦大银不顾个人安危跳入激流,砸开挡风玻璃救出被困司机的一幕,成为2024年最具冲击力的温暖画面之一。
2025年成都“新时代好少年”谢柯江,于浙江某景区度假时,跳进冷水勇救落水者,当地民警不远千里来到成都为他送上荣誉证书。少年的勇敢举动,彰显了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
一人兴善,万人可激。近年来,成都市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市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学习先进,争做先进,凡人善举蔚然成风。截至目前,成都先后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4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7人、四川省道德模范35人、成都市道德模范368人(组),入选“中国好人”213人(组)、“四川好人”529人(组)、“成都好人”1450人。他们用行动诠释人间大爱,以榜样力量引领崇德向善,他们是时代最美的风景线,用道德力量散发的光热和温暖,助力社会文明前行。
心向善,行向美。成都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厚植未成年人“成长沃土”。截至目前,成都共培育出全国“新时代好少年”3人、四川省“新时代好少年”21人、成都市“新时代好少年”358人。一个个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茁壮成长,以少年鸿鹄志,筑梦新时代。
榜样的力量,浸润于千家万户的日常点滴。善德的传承,是文明延续的温暖火种。在成都,一个又一个的普通人以善良与热情,传递着一座城市的温度。
成都市创新机制,启动“平凡之善·蓉城之光”城市公益宣传系列活动,邀请市民、网友一起发现并记录发生在身边的细微而温暖的感人故事。绕城高速上,多辆过路货车“教科书式”接力扑灭起火的小货车;锦江河畔,叔侄俩纵身一跃,救起八旬老人;温江“谭米线”,汇聚爱心力量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免费的“暖心餐”;中超联赛后,全场球迷致敬保洁人员,齐声高呼“谢谢阿姨!”;“最美军嫂跪地救人”“困难群众免费吃面”“动车上的临时产房”等暖心故事频上微博、抖音热搜榜。截至目前,“平凡之善·蓉城之光”暖心故事宣传活动已挖掘暖心故事1600余件,全网点击量累计超过6亿次,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多次关注报道。这些故事如同一股股暖流,温暖着城市的每一个人,让文明之花在成都大地处处绽放。
创新实践:
全民参与绘就文明壮阔图景
城市的文明之水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涓涓细流,更是全民参与的波澜壮阔。成都市聚焦群众需求,将文明倡导融入生活场景,深化拓展,创新实施文明实践融合式、嵌入式、协同式发展,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在蓉城大地,一支支独具特色的理论宣讲队,用一场场内容形式多样、阵地丰富新颖、语言鲜活接地气的宣传宣讲,把党的理论政策讲得明白透彻,把成都市民的幸福故事讲得生动鲜活,把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成都实践讲得有声有色。市文明办邀请广电名嘴、各行各业代表等组建的“文明成都”宣讲队,精准对接基层群众需求,组建定制化宣讲队伍,深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开展“菜单式”“文艺式”基层巡回宣讲,传播文明理念,倡树文明新风。青羊区“青讲文明”精神文明宣讲队汇聚各行各业精英,围绕精神文明建设重大主题开展宣讲。锦江区组建“春熙孃孃”讲习小分队,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商圈、楼宇、企业。四川天府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蒲公英”宣讲队以“宣讲+音乐”的形式广受群众好评。这些宣讲队将党的理论和文明理念传递到基层,让文明之音深入人心。
五月的成都乡间,沃野千里,麦浪翻腾,白墙瓦黛错落有致,一幅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成都平原徐徐展开。
四川天府新区韩婆岭村功能齐全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为民惠民”,生动诠释文明实践服务群众的理念;龙泉驿区桃源村的“旅游+农业”产业活力充沛;新津区烽火村“430课堂”为留守儿童编织成长网络……成都市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与乡村实践优势,组织在地高校与文明村镇结对共建,实施文明实践“村村行”项目,由社科领域的专家导师、项目策划师、城市社区文明实践专管员、在蓉高校学子组成的“高校青年城乡共创团”,深入涉农区(市)县的文明实践站,在田间地头探寻乡村振兴与文明实践的融合之道。此外,还发掘出“咱村里的年轻人”“咱社区里的热心人”等代表人物100余人,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青春智慧与活力。
“文明集市”正成为成都人的周末新宠。市文明办联动市级部门、社会组织、文明单位、爱心企业等200余家文明实践“合伙人”,依托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日(每月第二个周六)、节日、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将理论宣讲、便民服务、文明体验等聚合成“幸福密码”,带动群众广泛参与到我们身边的文明事儿中,潜移默化传递文明理念。
为激发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积极性,市文明办依托“文明兴蓉”平台,打造了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的“文明银行”积分激励系统,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和群众“急难愁盼”拓展积分场景,上线文创商品、日用品等各类礼品3000余件并持续增加,以“小积分”撬动“大文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可视可感可参与。
在成都,越来越多的“流动”文明风景线,如春雨般潜移默化浸润人心。走进“我们的文明市场”“我们的文明街区”“我们的文明院落”等文明实践新场景。文明迎世运互动体验,环城生态区文明骑行倡导,麦田致敬劳动者,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一场场“小而乐”“惠而精”的文明实践活动,将文明的触角延伸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都市文明实践线上阵地“文明兴蓉”平台发布的2024年文明实践指数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线下文明实践阵地21093个,以全年21万余场次的文明实践活动,真正实现了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文明风尚:
城市气质在细节中升华
漫步成都街头,文明新风扑面而来。道路干净整洁,车辆行人有序通行,在街头小巷、小区院落、公园景区,一场场文明素养提升活动蓬勃开展。
成都市创新开展“文明月月行”文明行为倡导活动,一月一主题,通过“正面激励+负面劝导+宣传倡导”的方式,推出“文明巴士”流动站点、“东张西望”文明说唱、“主播街拍”创意街访等倡导活动6万余场,形成了“暖心玫瑰花”“文明棒棒糖”等一批特色文明倡导品牌。这些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让文明倡导更加生动有趣,吸引了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
围绕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养宠等文明倡导主题,在城市地标、热门商圈、景区景点等地开展的“到成都街头走一走·发现身边文明”——点赞文明践行者系列活动,引发广大群众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热潮。
建立文明观赛常态长效工作机制,邀请先进典型和行业代表登上中超球赛公益看台,倡导文明观赛新风尚,赛场外组织开展“文明观赛+”活动,助力打造“最美赛场”。文明观赛成为成都体育赛事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展现了成都市民的文明素养和城市形象。
广泛开展“微笑行动 文明成都”窗口行业主题实践活动,在公安、政务服务、赛事服务、旅游、电力、银行、餐饮、出租车、公交、地铁、外卖骑手等窗口行业开展活动1600余场,线上线下覆盖市民超1000万人次,助推全市窗口行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效能,让市民感受到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
2024年,市文明办联动清华美院、成都市摄影家协会、成都市作家协会、成都画院等业界专家,综合摄影及AI绘画、油画、工笔画等多种形式,创作和征集风格新颖、表达柔性的文明风尚类公益广告,打造“成都文明画报”品牌,在城市重要公共场所刊播投放近2万余幅,成为城市一道靓丽风景线,收获市民广泛点赞。
同时,成都市强化网上精神文明建设,引领广大网民持续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传播正能量、传递好声音,引领网络文明新时尚。
市文明办官方微博“文明成都”微博连续4年蝉联“全国十大文明办微博”前3名,上榜全国100个“文明+”矩阵新媒体典型案例,多次获评地方文明网优秀公众号等荣誉称号。持续开展的“金芙蓉·发现文明之美”系列征集评选活动活动受到市民网友的广泛关注,相关作品全网展示点击量超2亿,掀起了发现文明之美、记录温暖瞬间、展示成都文明气象的热潮……一系列网络传播活动,积极传播文明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让文明之光照亮网络空间。
如今,越来越多的成都人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争做文明城市的实践者、拥护者,让城市更有“温度”。这座以人为本的文明之城,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李霞